top of page
普利兹克banner-left.webp
普利兹克banner-middle.gif
普利兹克banner-right.webp

2024:山本理显

202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了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山本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53位获奖者,也是第9位获此项殊荣的日本建筑师。他擅长打破公私领域的藩篱,在建筑与自然间架起和谐之桥,让建筑化作生活之舞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自然迸发。

 

山本理显(1945年生)的职业生涯跨越了五十多年,通过重新定义社会规范的项目在建筑话语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住宅设计,例如横滨的家“Gazebo”和石井屋,通过巧妙地利用露台和凉亭式房间邀请邻居进入共享空间,鼓励自发的相遇。而城市公共建筑如"福生市政府"那向内凹的塔身仿佛两只伸展的温暖臂膀,把人们拥入城市的怀抱。山本理显的作品,更像是与大自然的融会贯通,将通透质朗的天光云影尽收眼底。这一点在"广岛西消防署"极为彰显,纯净的玻璃幕墙展现着消防员的日常操练,好似领略着城市的呼吸起伏。评委会高度赞赏山本理显"唤起社区意识"以及"提醒我们应当以民为本创造空间"的卓越理念。借助精心构思的建筑语汇,他让社区自主塑造生活环境,跨越文化与阶层的界限融合共生。无论身处日本、中国、韩国或瑞士,山本理显都留下了扎根于当地的经典之作,将日常生活点缀上至美的韵律。

官方致辞摘选:
“山本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对建筑学原则提出质疑并对每一种建筑举措都进行审视;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   ——2024年度普利兹克奖评委会

“山本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为家庭营造了居住的空间,还为他们创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区。他的作品是与社会永远紧密连接的,孕育出一种慷慨的精神,并尊重生活中的每个时刻。” —— 主办方凯悦基金会的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

“未来的城市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建筑创造条件,增加人们相聚和互动的机会。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为社区建设做出了超出其职责范围的积极贡献。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筑师,让日常生活过得更有尊严;让惯常的事变得非比寻常;让生命从平静走向辉煌。”  —— 评委会主席、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出生日期:1945 年 4 月 15 日(78 岁)

国籍:日本 

​设计事务所: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横滨)

japanese-architect-riken-yamamoto-receives-the-2024-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_31.jpg

2022: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弗朗西斯·凯雷以其全部作品向世人昭示:根植于当地的材料,能够创造无限的力量。他的建筑,为社区而建,与社区共存,直观反映出社区的方方面面——从建造、取材、规划到社区的特质都已融入建筑。建筑与其立足的一方土地密不可分,亦与置身其中的使用者息息相关。它们的存在毫无矫饰,却散发出潜移默化的影响。

弗朗西斯·凯雷的作品,无论是本质还是表现方式,都是根植于周边环境的成果。一名建筑师身处最多样化的环境中建造项目,难免产生争议,但凯雷在对当地群体的体验和学术质量、低层级技术和高层级技术,以及真正复杂的多元文化等因素进行非常个性化的权衡时,总会将地方、国家、区域乃至全球的维度纳入其中,由此为这场思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例如,在蛇形画廊的设计中,他用一种特别而有效的方式成功地将树木,这个世界原始建筑中被人遗忘已久的基本符号,翻译成一种通用的视觉语言。

他投入社会参与其中,形成了一种灵活的、自下而上的方法。同时,他在处理复杂的建筑方案时,又毫无困难地结合自上而下的最佳流程。他兼备本地和全球视野,早已远超美学和善意层面,因此他有能力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

出生日期:1965年4月10日 (58岁)

国籍:布基纳法索/德国 

​设计事务所:Kéré Architecture(柏林)

LÇo Doctors' Housing _ Francis Kéré (1).gif

2020:伊冯·法雷尔、谢莉·麦克纳马拉

通过研究获得对建筑地点的深邃理解,凭借敏锐的洞悉力、开放而又总是充满好奇心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文化和氛围的深刻尊重,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能够让自己的建筑作品对周边环境乃至整个城市做出最恰如其分的回馈,同时仍然保持新鲜感和现代感。对“场所精神”的深刻理解,意味着她们的作品能够提升和改善当地社区的境况。她们的建筑就像一个个“好邻居”,力求能做出超越建筑边界本身的贡献,因而使城市的运转更加良好。

她们对于建筑的态度永远是诚实的,从大型结构到最小的细节,无不展示了她们对设计和建造过程的理解。在这些细节上,即便是预算适中的建筑项目,依然能够创造出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她们还运用合乎常理、实践良好的环保控制方法来营造高效和可持续的建筑。两位建筑师非常娴熟地成功应对了规模迥异的设计项目——从大型机构建筑到面积仅100多平方米的房屋。无需华丽或浮夸的手法,在适当的时候,她们会建造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但是即便如此,她们也会进行分区和细化,形成更为私人的空间,在建筑物内部营造社区氛围。

作为她们一贯的风格,两位建筑师对如何设计建筑物的复杂分区了如指掌,以至于景观能够将深层内部空间与更宏大的外部空间连接起来,让自然光可以穿透进来激活建筑物深处的内部空间。通常来自天窗或高层窗户的光线会贯穿建筑物的整个内部空间,提供了温暖和视觉的欣赏效果,帮助居住者能在其中轻松确定自己的方位,并提供与外部空间的必要连接。

出生日期:伊冯·法雷尔 1951年(72岁) 、谢莉·麦克纳马拉 1952年(71岁)

国籍:爱尔兰

​设计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都柏林)

Town-House,-Kingston-University-London.gif

2018:巴克里希纳·多西

巴克里希纳·多西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所有的优秀建筑和城市规划不仅要实现目的与结构的统一,还必须考虑到气候、场地、技术和工艺,以及从最广泛意义上对周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认识。项目必须超越单纯的功能性,通过诗意和哲学的基底与人类的精神相关联。

 

他曾经与两位20世纪建筑学大师勒·柯布西耶和和路易斯·康共事。毫无疑问,可以从他早期采用的强有力的混凝土形式中看出,多西受到了这两位建筑师的影响。然而,多西后来的建筑语言超越了这些早期作品。凭着对印度建筑深厚传统的理解和鉴赏,他将预制件和本土工艺相结合,发展出一种与其祖国印度的历史、文化、本土传统和时代变迁相和谐的建筑词汇。

 

多年来,巴克里希纳·多西始终坚持创造严谨认真、远离浮华、绝不追随潮流的建筑。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对通过高品质务实建筑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愿望,他为公共管理机构和公用事业部门、教育和文化机构创建项目,并为私人客户设计住宅。

 

多西能够敏锐地了解他的建筑物所处的氛围。他的方案考虑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各个层面,因此他的建筑完全贯彻了可持续性。

出生日期:1927年-2023 年(享年96岁)

国籍:印度

​设计事务所:Studio Sangath(阿穆达巴)

SVARAM-CAMPUS-OF-SOUND.gif

2016: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引领着能够全面理解建造环境的新一代建筑师,并清晰地展现了自己融合社会责任、经济需求、居住环境和城市设计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将人们对建筑实践需求上升到对艺术追求的高度,同时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挑战。阿拉维纳在他的家乡智利实现了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并以十分有意义的方式扩大了建筑师的作用。

他承担了不同规模的项目,从单户住宅到大型机构建筑。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切入的方法总有一种新鲜感,并且能够在不预先设定任何想法或形式的情况下开始新任务。他不仅谙熟材料和施工,而且深知诗意和建筑力量对于多层面交流的重要性。

但真正让阿拉维纳与众不同的,是他对社会保障住房的投入。自2000年以来,特别是ELEMENTAL成立以来,他与合作者们一直带着明确的社会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作品。他们把公司称为“行动库”而非思想库,他们采用富有想象力、灵活和直接的建筑解决方案,建成了2500多套低成本社会保障住房。ELEMENTAL团队参与了为弱势群体提供住房这一复杂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与政治家、律师、科研人员、居民、当地政府和建筑商接洽,力求为居民和社会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认识到居民愿望及其积极参与和投资于项目的重要性,再辅以自己的良好设计,有助于为家境贫困的社会成员创造新的机会。这种创造方法扩展了传统建筑学的范畴,让专才转化成为通才,力争为建筑环境寻求真正意义上的集体解决方案。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集中体现了更加注重社会参与的建筑学派的复兴,尤其是在他长期致力于应对全球住房危机,并为所有人争取更好的城市环境。他对于建筑学和市民社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行动和设计中。

出生日期:1967年7月22日(56岁)

国籍:智利

​设计事务所:ELEMENTAL(普罗维登西亚)

INNOVATION_CENTER_11-BY-NINA-VIDIC_0.gif

2014:坂茂

坂茂二十年来不断创新,用创造性和高品质设计来应对破坏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极端状况。他的建筑对于那些遭受巨大损失、流离失所的人们就是庇护场所、社区中心还有精神领地。他富有创意的思维模式和革新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他善意的初衷,而且也体现在他全部的作品中,尤其是表现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坂茂的全部作品不仅仅呈现了他善良的初衷,都体现了创意的思维模式及革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

1985年在东京成立第一个工作室之后,坂茂的业务又相继扩展到纽约和巴黎。他完成的项目从极小居所、实验性住宅和社区到博物馆、展览馆、会议中心、音乐厅及写字楼。

坂茂大部分作品的基本特征都带有实验性色彩。他不仅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上,而且还在建筑工具与技巧上都拓宽了建筑领域。他善于发现标准部件及普通材料,诸如纸筒、包装材料和集装箱等的新用途。他更令人称赞的地方是他在结构方面的创新以及对非传统材料的使用,诸如竹子、织物、纸板还有再生纸纤维和塑料等复合材料。

对于坂茂而言,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后期添加的概念,而是建筑的核心考量之一。他的建筑谋求与周边环境和特定地域相适应的产品与体系,尽量使用可再生或当地出产的材料。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他新近完成的位于瑞士苏黎世的Tamedia传媒公司办公大楼,该建筑使用锁扣的木结构系统,完全避免了五金件和胶的应用。

他成熟清晰的建筑归功于他丰富的结构知识以及他对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弗雷·奥托等大师作品的学习。他的建筑即直接又诚恳,但并不平凡。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一个新鲜的灵感。其作品的优雅简约及轻松自如都建立在他对建筑的热爱及从业多年的经验之上。至关重要的是,他对居于建筑里的人们怀有一份尊重,不论他们是自然灾难的受害者,或是私人客户还是公共大众,这份尊重体现在他用心的工作方式、合理布局、精心选材以及丰富空间。

出生日期:1957年8月5日(66岁)

国籍:日本

​设计事务所:坂茂建筑设计(东京)

蓬皮杜梅斯中心.gif

2012:王澍

王澍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他与他的妻子兼搭档陆文宇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探索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的建筑作品具有难能可贵的特质 – 外表不失庄重威严的同时,又能完美运作,并为生活作息及日常活动创造出一个宁静的环境。宁波历史博物馆就是其独特建筑之一。不仅照片上看很震撼,置身其中更令人感动。博物馆已成为城市的坐标,存封着历史,也吸引着游人的到来。广阔的空间感,不论从外还是从内体验,都是非同寻常的。这座建筑将力量、实用及情感凝结在了一起。

通过利用回收材料,他向世人传达了谨慎使用资源和尊重传统与历史的信息。此外,他还为当今建筑的技术及质量,尤其是在中国,做出真实坦率的评估。王澍的作品使用诸如屋顶瓦片和废弃墙砖等回收材料,仿佛勾勒出一幅构造多元质感丰富的拼贴画。在与建筑工人合作的过程中,结果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元素,这样就使得他的作品多了一分清新和自如。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好似一个小镇,为学生及教职员工提供了一个栖息的场所。建筑外部与内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内的相互联系,共同营造了一个以宜居为核心的美好氛围。他同样善于建造小规模的建筑,例如小型展览厅或融入于杭州古城区内的亭台楼阁。由于他的自如发挥,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他的作品看起来好像既不费时也不费力。

出生日期:1963年11月4日(60岁)

国籍:中国

​设计事务所:业余建筑工作室(杭州)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gif

2010: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在他们共同创立的设计事务所SANAA中一起工作了超过15年,每一项作品都由两人共同完成。他们设计的建筑看似简单,他们认为建筑是一个无缝的整体,在其中,物理形式在隐退,从而形成了人、建筑、活动和景观的感官环境。他们探索连续空间、亮度、透明度和物质性的现象性属性,以创造微妙的综合感受。

 

妹岛和西泽的建筑与浮夸修辞形成了直接的对比。与装饰相比,他们寻求建筑的基本品质,从而在他们的项目作品中体现的直接性、经济性和低调克制获得广泛好评。然而,这种设计方式的经济性并不是将建筑师的工作单纯简化而已。相反,这是一项充分而严格的研究形式,并且以繁多的工作量和钢铁般的决心为基础。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客户的方案都得到了充分的设计考量,通过大量的图纸和模型来检查每个方案,探索了多种设计可能性。在经过众多设计考量想法被深入讨论和否决,再重新考虑和重做图纸,直到只剩下最符合项目品质的设计方案,而这个设计结果是项目结构性和组织性的巧妙结合,充满逻辑性和精确审美。

人们很容易将妹岛和西泽的轻盈和透明的精致构图设计视为精英主义或纯洁至上。然而,他们的审美是一种包容。他们的方法是新颖的,总是在项目的限制范围内提供新的可能性。他们使用常见的日常材料,同时保持与当代技术的可能性相协调,他们对空间的理解也并没有复制传统的模型。例如洛桑的劳力士学习中心,一个供学生使用的全天候空间。他们最初设想它是一个多层建筑设计方案,但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它变成了一个单一而巨大的流动空间。建筑的许多空间(图书馆、餐厅、展览区、办公室等)不是由墙壁区分的,而是由连续性的地板的起伏变化来区分,起伏的地板高度设计来提供和创造不同的功能用途,同时通过这个内部“人为景观”创造其整体形象。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对妹岛与西泽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将公共建筑称为“景观中的山脉”,认为它们不应该失去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和有意义的联系。他们设计的纽约的新博物馆,建筑在其环境中给人一种似乎是“回家”的归属感。

 

他们的设计既精致又有力,既精确又流畅,既巧妙又不过分聪明。他们成功的创造了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互动性,创造一种充实感和体验的丰富性。这种源于协作过程的设计语言是独特而鼓舞人心的。

出生日期:妹岛和世 1956 年 10 月 29 日(67岁)、西泽立卫 1966 年 2 月 7 日(57岁)

国籍:日本

​设计事务所:SANAA(东京)

Grace_Farms_SANAA.gif

2008:让·努维尔

在许多可以用来描述建筑师让·努维尔职业生涯的评价中,最突出的是那些强调他一直勇敢地追求新思想和挑战公认的规范,以扩展该领域的边界。30多年来,让·努维尔将建筑设计的语言和内容推向了新的极限。他的好奇心和敏捷思维促使他在每一个项目中进行冒险,无论成功程度如何,都极大地扩展了当代建筑的表达范畴。

努维尔一直在推动自己和周围的人考虑解决传统建筑问题的新方法。他对约定俗成的设计方法或公认的类型学不感兴趣。他喜欢尺度和形式的拆解,让观众从一种审美感受转移到另一种审美感受。

光的处理以及透明/不透明的层次感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他的阿拉伯世界研究所于1987年在巴黎建成,在其朝南的玻璃中嵌入了可调节的金属棱镜立面,以控制光线进入室内,这是对传统阿拉伯栅格图形的现代“翻新解读”。他的Tour Sans Fins(无尽塔)被选为1989年在巴黎附近拉德芳斯地区建造摩天大楼的竞赛的获奖作品。在当时这座400米高的建筑是欧洲最高的塔,比它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外立面,随着建筑的上升,它的材料也在变化:从花岗岩到铝,到不锈钢再到玻璃,在消失在天空之前变得越来越透明。

对于他来说,在建筑中没有先天的“风格”。相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包括文化、地点、功能策划和客户需求的因素促使他为每个项目制定不同的策略。其设计的位于明尼苏达州的标志性建筑格思里剧院(2006)与周围环境既融合又形成对比。它是对城市和附近密西西比河的回应,然而,它也是对戏剧性和表演的神奇世界的一种表达。

建筑设计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复杂性的领域,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并不总是遵循线性路径。以让·努维尔为例,我们钦佩他的设计精神:坚持一贯、充满想象力、感情洋溢,且最重要的是:他对创造性冒险尝试的永不满足的渴望。

出生日期:1945年8月12日(78岁)

国籍:法国

​设计事务所:Ateliers Jean Nouvel(巴黎)

the_new_National_Museum_of_Qatar0.gif

2006:保罗·门德斯·达·罗查

作为 20 世纪最大胆的建筑师之一,门德斯·达·罗查 的作品在公共领域尤为突出,他创造了具有巨大力量和优雅的混凝土和钢结构。受到现代主义原则和语言的启发,以及他对简单材料的大胆使用,在过去的60年里,他设计了对空间诗学有深刻理解的建筑。他用建筑修饰景观和空间,努力满足社会和审美的人类需求。

无论是个人住宅或公寓,还是教堂、体育场、艺术博物馆、幼儿园、家具陈列室或公共广场,门德斯·达·罗查都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投入到建筑创作中,以对项目对象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感为指导。

他的标志性混凝土材料表达,以非常直接的施工方法创造了国际公认强大而富有表现力的建筑。毫无疑问,他在取得巨大成就时所使用的这种粗犷建筑材料表现方式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他还证明了自己对项目修复和改造的精通与才华,重申了他对历史性遗迹与历史建筑的理解和尊重,以及他自己对我们这个时代建筑相关性的信念。门德斯·达·罗查将历史与未来联系起来。他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设计和形式的结合:既美观,又在技术上体现完美。

出生日期:1928年-2021年(享年92岁)

国籍:巴西

​设计事务所:NA

Cais-das-Artes.gif

2004:扎哈·哈迪德 

作为目前为止普利兹克奖唯一的女性获奖者,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生涯既不传统也不轻松。她以显赫的资历进入该领域。她出生于巴格达,曾就读于备受推崇的伦敦建筑协会,与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一起在前卫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担任合伙人,并曾在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担任过重要职务。她深受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推崇,她现身校园时总是引人瞩目,座无虚席。

她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的道路是一场英勇的斗争,而她也势不可挡地上升到建筑设计行业的最高水准。所有人包含客户、记者和其他专业人士都被她用以实现独特的建筑的动态曲线形式和设计方式所吸引,她的每个新项目都比上一个更大胆,她的创意来源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哈迪德在一场又一场的项目设计竞赛中不断获胜,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她总是努力打造自己的原创获奖作品。即使偶尔被打击但无所畏惧,她将比赛经验作为“实验场”,继续磨练她在创造与众不同的建筑表达语言方面的非凡才能。

“她对外形很感兴趣,特别是参数化的外形,这一点非常独特。”毫不奇怪,哈迪德欣赏的其中一位建筑师是另一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奥斯卡·尼迈耶。他们在工作中都有某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并且都不惧怕各自大胆远见的建筑表达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来的风险。

“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

出生日期:1950年-2016年(享年65岁)

国籍:伊拉克/英国

​设计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伦敦)

11_ZHA_Changsha.gif

2023: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爵士

2023年普利兹克奖于美东时间 3 月 7 日上午 10 点公布,本年度获奖者是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爵士。

 

奇普菲尔德曾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奖(英国,2011年)、欧盟当代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西班牙,2011年)以及海因里希·特森诺奖(德国,1999年)等奖项。他曾入选皇家美术学院院士(2008年),被授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绩勋章(2009年),被日本艺术协会授予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建筑)奖(2013年),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成员,也是美国建筑师学会和德国建筑师学会的荣誉会士。

普利兹克奖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评选1次,授予1位或多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该奖项通常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业界最高荣誉"。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为了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反映出的天赋、远见和责任感,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人类社会和人居环境所做出的持续和卓著的贡献。戴卫·奇普菲尔德的职业生涯以持久专注、风格严谨和作品的一致性而著称,奖项宗旨中的两个核心诉求在他这里实现了无缝地整合与平衡。

他的建筑特点总是优雅的、内敛的,具备永恒感,并辅以干净利落的结构和精致的细节,每个作品都彰显出清晰的风格、令人惊喜、蕴含丰富的底蕴并自信地存在着。在这个过度商业化、过度设计和夸张的时代,他始终能实现平衡:无论是在现代极简主义建筑语言和表达自由之间,抑或在抽象陈述和严谨优雅之间——而且从不缺乏复杂性。

他的建筑语言既遵从基本设计原则,又能灵活地适应本地文化,实现了真正的平衡。他将柱廊元素纳入到欧洲项目,在中国项目中则融合了庭院元素,他使用当地材料的手法相当高级又巧妙,而在复杂结构中则能运用常规技术。从他的建筑作品中始终流淌出的诗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将欧洲古典主义、英国文化的复杂性,乃至日本的精致风格融为一体,这是文化多样性的结晶。

出生日期:1953 年 12 月 18 日(69 岁)

国籍:英国 

​设计事务所:DavidChipperfield Architects(伦敦)

lse-elev-lif-entrance.png

2021:安妮·拉卡顿、让-菲利普·瓦萨尔

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的作品反映了建筑的民主精神。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想、对这份职业的专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作品,证明了一个人可以执着追求同时具有技术性、创新性和生态响应性特质的修复型建筑设计,而无需怀旧。自从1987年在巴黎成立事务所以来,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团队正是以这句话为座右铭。他们不仅定义了一种更新现代主义遗产的建筑方法,而且还对建筑专业这一定义的本身提出了调整。他们的建筑作品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和生态紧急状况以及社会窘困做出了回应,尤其在城市住房领域,并由此重新点燃了现代主义建筑师改善大众生活的希望和梦想。他们成就如斯,是因为有着对构成建筑的空间和材料的强大感知,其信念如其形式般刚毅,其审美如其伦理般明澈。这些建筑既美丽又务实,他们拒绝在建筑质量、环境责任和道德社会的追求之间的任何非此即彼的对立。

30多年来,他们对建筑的批判方法体现了在空间、创意和使用上的包容性,乃至在手法、材料以及形状和形式上的经济性。这种方法孕育出了住宅、文化、教育和商业建筑等领域的众多创新项目。从他们的早期项目开始,其中包括拉达匹住宅、波尔多的私人住宅以及圣但尼的人文科学中心提案等市政作品,两位建筑师已经向其建筑作品的使用者们展示了他们对于体验的敏锐和热情。他们表示,只有当人们在其中感觉良好,室内光线优美,空气宜人,室内外流动畅通无阻时,建筑物才会变得美丽。

在两位建筑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们都拒绝承接涉及拆除社会住宅的城市规划项目,而是着重于从内而外的设计,优先考虑建筑物居住者的福祉以及他们对更大空间的一致渴望。

出生日期:安妮·拉卡顿 1955 年 8 月 2 日(68岁) 、让-菲利普·瓦萨尔 1954 年 2 月 22 日(69岁)

国籍:法国 

​设计事务所:Lacaton et Vassal(巴黎)

Lacaton-et-Vassal-Architectes.gif

2019:矶崎新

“在西学东渐之风盛行的时代,矶崎新成为第一批赴海外建造楼宇的日本建筑师之一,他深受‘全球公民’ 理念影响的建筑设计也真正走向了国际化,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建筑正需要这种沟通。”

 

矶崎新的前卫方法是多变的,通过相互关联的时间和形式概念(矶崎新称之为“ma”),根据各种环境的需求和影响做出调整。他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全面解决方案反映了对特定背景、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深刻敏感性,并籍此显现出全球普遍性和本地特殊性之间经过深思熟虑的关联。矶崎新的作品类型多样化,包括从乡土特色到高新科技的多元呈现。他没有追随潮流,而是在走自己的路。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基于对建筑本身的深刻理解,更是基于对哲学、历史、理论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融汇东西,绝非模仿拼贴,而是另辟蹊径。

 

多年以来,矶崎新的影响范围和项目作品已经扩展至全球众多国家,涵盖各种不同的规模和类型。他曾在中国主持设计诸多堪称典范的建筑作品,例如位于北京、2008年开幕的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以及位于广东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出生日期:1931年-2022年(享年91岁)

国籍:日本

​设计事务所:Arata Isozaki & Associates(东京)

ARATA_ISOZAKI_RHWL_QNCC_DOHA_QATAR_PAN_edited_edited.jpg

2017: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拉蒙·比拉尔塔

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尔塔三位建筑师紧密协作,30年如一日以一种对建筑严谨审慎而细致入微的方式耕耘至今。他们的作品充满敬仰与诗意,不仅满足着人们对建筑的传统需求,以期协调自然与空间之美、兼顾功能与工艺,但真正令其脱颖而出的是他们创造兼具本土精神与国际特色的建筑和场所的这种能力。

他们所有的作品都具备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与地貌景观充分的融合。这种无缝的关联来自对当地历史、自然地形、习俗和文化以及种种区域特征的充分理解,也来自对光线、阴影、色彩和季节细致的观察体验。建筑物的选址、材料的选择和几何造型的使用,总是旨在突出自然环境并将其引入建筑内部。

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一个全世界都在问的重要问题,不只关乎建筑,也关乎法律、政治和政府。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国际影响、商业贸易、探讨商议、交易事务等等。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正是由于这种国际化的影响力,我们将逐渐失去本土价值观、本土艺术和本土风俗。人们时而忧心,甚至感到恐惧,而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尔塔告诉我们,两者或许可以和谐共生。他们以最美好和充满诗意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至少可以在建筑中追求两者的共存; 我们根植本土,心向世界。

他们设计的每个建筑都能够因地制宜而独一无二。他们的作品始终是密切协作的成果,并且服务于社会。 他们深知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密切相关性,了解材料选取和建筑工艺是创造可持续且有意义的空间最有力的工具。

出生日期:拉斐尔·阿兰达 1961年5月12日(62岁)、卡梅·皮格姆 1962年4月8日(61岁)、拉蒙·维拉塔 1960年4月25日(63岁)

国籍:西班牙

​设计事务所:RCR Arquitectes(吉罗纳)

Waalse-Krook-Media-Library,-Gent.-Belgium.gif

2015:弗雷·奥托

弗雷·奥托漫长的职业生涯都在研究、试验和发展一种最具责任感的建筑实践,并且已在世界各地对无数人产生了影响。在适应能力强、风格多变并能够审慎利用有限资源的轻型结构领域,他的开拓性工作所得出的经验教训,无论是在当下,还是60年前首次提出时,都具有非凡意义。他对建筑师的定义做了一个充分的诠释,涵盖了研究者、发明家、形式发现者、工程师、建造者、教师、合作者、环保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也是令人难忘的建筑和空间的缔造者。

他第一次成名,是由于他为临时展馆设计的帐篷状结构。20世纪50年代,德国联邦园艺展览会和其他节庆活动所用的结构是一些兼具功能性和美观性的“浮动”屋顶,它们能够毫不费力地遮风避雨,而活动之后又能够很容易拆解。

他从大自然及其机制中发现灵感,寻求以使用最少物料和能量的方式来包围和覆盖空间。早在可持续发展被正式提出之前,他就已开始实践并推进这一理念。他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现象——无论是鸟类头骨、肥皂泡沫,还是蜘蛛网。他谈到,需要理解“事物形成的物理、生物和技术过程。”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枝杈概念优化了设施结构,为大型平屋顶提供支撑。索网外壳(如人们在1974年曼海姆多功能大厅所见)表明,结构简单、组装容易的解决方案完全可以营造最引人注目的灵活空间。

 

奥托的建筑设计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总是力求少花钱、多办事。几乎所有与弗雷·奥托相关的工程都是他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设计的。人们经常寻求他的参与,共同形成团队来解决复杂的建筑和结构挑战。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是多学科团队付出集体努力的杰出证明。

出生日期:1925年-2015年(享年90岁)

国籍:德国

​设计事务所:NA

Munich Olympic Stadium.gif

2013: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在其职业生涯当中,创作了一系列将概念创新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四十年来致力于打造卓越建筑,他的作品涵盖了图书馆、住宅、公园、剧院、商场、写字楼及展览馆等诸多类型,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与超越。他是一位具有独特天赋的专业人士,善于在每项任务及每块基地中寻求机遇,并投身于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研究过伊东丰雄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其作品中不仅涵盖不同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语言。他逐步发展并完美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语法,把结构与技术层面上的创造发明与清晰的形式语言相结合。他的建筑形式既不依从于极简主义也不追随参数化设计。对伊东来说,情况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相同。他的早期作品都富于现代性,使用质地较轻的标准工业材料及部件,例如:钢管、金属网、穿孔铝箔片及透气性织物。他后期极具表现力的作品则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伊东丰雄能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结构、空间、环境、技术及场所建立于一个平等的立足点之上。尽管他作品所呈现出的平衡感看似简单,但却是他精湛技艺及同时驾驭建筑各个方面能力的结晶。他的作品结构复杂,但又巧妙地融为一体,令建筑本身焕发出宁静与祥和,而使用者则能自由自在地在其中从事各项活动。

“创新”一词经常被用来描述伊东丰雄的作品。2002年建于布鲁日的临时展馆及2004年建于东京的 TOD’s 表参道店都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质,因为它们的外表同时也是其建筑结构。伊东丰雄的创新还体现在他对于传统材料的非传统运用。例如,建于新加坡的怡丰城购物中心就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来表现流动的有机形式。此外,在他的建筑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技术发明,比如位于大馆的树海巨蛋还有横滨的风之塔。这种创新来源于伊东丰雄在提出设计方案之前对各个层面缜密及系统的分析。

 

伊东丰雄的个人创作是带有公共责任感的。在公共性的建筑上进行创新的复杂及风险是高得多的,但这并未使伊东却步。他说,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感官需求。他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的受灾灾民所设计的“共有家园”及小型社区空间则直接表达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出生日期:1941年6月1日(82岁)

国籍:日本

​设计事务所: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东京)

巴洛克博物馆.gif

2011:艾德瓦尔多·索托·德·莫拉

德·莫拉的作品非常注重与周边景物的协调,在设计时运用了尽可能多的审美触觉,并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建设工期及建筑功能。德·莫拉设计的建筑物在凝聚历史感的同时,在更广的范围内表达着当代人的思考。他在各种项目上的成功,证明了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多才多艺。他能够设计从农村到城市的各种建筑。尽管结构简单,但德·莫拉的建筑作品很好的融合了当地的风格、景观、地理,以及更广泛的建筑历史。在很多项目中,简单的几何构造通过实与虚或光与影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提升。德·莫拉创造的建筑空间,既与其自身的历史相一致又结合了现代观念。他的作品效果通常来自于实物与概念的结合。他有一种立足现实同时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因此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为冰冷的实体赋予了哲学意义。

 

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是独户住宅,而且现在他的作品中仍然有这种建筑,不过他的设计范围已经大大扩展:2000年设计的葡萄牙布拉加市体育场展现的是力量和雄伟,而且与其广阔的背景相得益彰;在20世纪90年代初设计,并于十年后建成的葡萄牙布尔戈大厦,由两座规模不同的建筑共同构成,且一纵一横,既是相互对话,也是在和周围的城市景观互动;2008年完工的保拉·雷戈博物馆是散布在葡萄牙卡斯凯什森林里的一组柱形建筑,既是公开的又是私密的,成为展示艺术品的绝佳场所。

 

德·莫拉对建材本身的美丽与真谛十分着迷。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他对建筑的理解以及对他对建材的熟练应用。他有信心使用具有千年历史的石材,又能从密斯·凡德罗的现代建筑细节中汲取灵感。

 

德·莫拉的建筑并非浅显易懂、轻浮张扬、或赏心悦目,它充满着智慧与严肃思考。他的作品需要深度接触,而不是走马观花。像诗歌一样,它能够与那些愿意花费时间倾听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他的建筑拥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同时传达出看似矛盾的特质,比如力量与谦逊、粗犷与细致、大胆的公共属性与亲密感觉。因为他的建筑看上去仿佛自然天成、宁静简约,而事实上却都弥漫着关爱与诗意。
 

出生日期:1952年7月25日(71岁)

国籍:葡萄牙

​设计事务所:Eduardo Souto de Moura(波尔图)

Braga-Stadium-足球場.gif

2009:彼得·卒姆托

彼得·卒姆托是一位受到世界各地同行钦佩的建筑设计大师,他的工作专注、不妥协和异常坚定。他构思他的设计几乎像他的每一个计划一样仔细。30年来,他一直居住在瑞士山区哈尔登施泰因(Haldenstein)的偏远村庄,远离国际建筑界的喧嚣。在那里,他和团队不受外界设计潮流影响的进行着大部分的完整项目设计过程。同时他会拒绝大部分的项目设计委托,只接受他觉得匹配度高的项目,且从承担项目设计的那一刻起,他全力以赴的全程为其负责,且监督项目的完成到最后一个细节。

他设计的项目建筑具有居高临下的存在感,但它们证明了设计的力量,且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展示,设计方法上的保守和设计结果上的大胆并不排斥:谦逊与力量同在。虽然有人说他设计的建筑很安静,但他的建筑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存在,吸引了我们的许多感官享受,不仅是我们的视觉,还有我们的触觉、听觉和嗅觉。

卒姆托有一种敏锐的能力,可以创造出远远超过单一建筑的场地效果。他的建筑表达了对场地重要性、当地文化遗产和建筑历史宝贵经验的尊重。例如,他设计的科伦巴博物馆不仅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当代作品,而且是一个完全与它的多层历史相融合的作品。在这里,卒姆托以一种最惯常与最抒情的方式,在一座被炸毁的教堂的废墟上建造了一座建筑,将地点和记忆交织在一个全新的重写本上。这一直是这位建筑师作品中引人注目的特征,从德国瓦钦多夫村的小田野教堂中镌刻的独特而共感的信仰气息,到瑞士瓦尔斯温泉中的矿泉雾霭。对他来说,建筑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建造一个固定的建筑物,而且还要预测和精心设计在建筑物中移动和周围的体验感受。

像那些精湛的工匠一样,各类材料在卒姆托的运用下,从雪松木瓦到喷砂玻璃等等都以一种体现其独特品质的方式被使用在建筑及环境中,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其建筑项目所服务。通过将建筑简化到其最纯粹但最奢华的本质,他重申了建筑在脆弱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出生日期:1943年4月26日(80岁)

国籍:瑞士

​设计事务所:Atelier Peter Zumthor & Partner(哈尔登施泰因)

Bruder-Klaus-Field-Chapel.gif

2007:理查德·罗杰斯

在他40多年的杰出职业生涯中,罗杰斯勋爵-高技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建筑设计项目跨越多种类型、规模和各大洲。然而,他所有的项目都是像对其客户的承诺一样严谨缜密。多年来,他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项目合作,且他的稳定发挥在每个项目中都很明显。

他与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合作设计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1971-1977)彻底改变了博物馆形式,将曾经的精英纪念碑变成了社会和文化交流的热门场所,并完全融入了城市的中心。劳埃德大厦(1978-1986)是20世纪晚期设计的另一个里程碑,它不仅确立了理查德·罗杰斯作为大型城市建筑大师的声誉,而且还建立了他自己的建筑表现主义品牌。正如这些项目建筑和其他后续项目所呈现,现代运动对建筑作为机器般迷恋的独特解释,对建筑清晰和透明化的兴趣,公共和私人空间的整合,以及对灵活性平面设计的关注来应对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罗杰斯将他对建筑的热爱与对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他对技术的迷恋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是对建筑功能的明确呼应,也是一种使建筑为其服务的对象及业主更有效益的手段。他对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倡导对该行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罗杰斯是城市生活的拥护者,并相信城市有潜力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他提醒我们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出生日期:1933年-2021年(享年88岁)

国籍:英国

​设计事务所:RSHP(伦敦)

The-Centre-Georges-Pompidou.gif

2005:汤姆·梅恩

Morphosis 是 汤姆·梅恩的设计公司的名字,意思是“处于构建中”,特别贴切地描述了这位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历程和奋斗历程。直到 80 年代中期,他还是一位鲜为人知的革命性年轻西海岸建筑师,拥有南加州大学的建筑学学位和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前途无量。该公司主要因一些出色的小型项目而为建筑爱好者和建筑学学生所熟知:项目包含两家一流的餐厅、一座住宅和一家医疗诊所。然而这一切注定要改变。在 90 年代早期的项目匮乏中幸存下来后,梅恩以复仇的方式冲进了新世纪,并开始赢得越来越重要的项目的竞赛和委托,所有项目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材料运用上都以其无畏的形象、大胆的设计、和独创性而闻名。

汤姆·梅恩成长在动荡的20世纪 60 年代,他将叛逆的态度和对变革的强烈渴望融入到他的项目设计中。梅恩对建筑的态度和他的哲学并非源自欧洲现代主义、或者来自亚洲影响,甚至也不是源自上个世纪的美国其他先例。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一直在寻求创造一种原创建筑:一种真正代表南加州独特文化的建筑,尤其是建筑文化丰富的洛杉矶。

 

解构感在梅恩的作品中蕴藏着非常激烈与动荡不安的情绪,事实上,他在用建筑强调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他认为这种破碎、分离的存在才是本质。虽然受到富兰克·盖里的解构结构的影响,但梅恩发展出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有别于盖里先由模型着手的设计,梅恩的作品已更稳定地发展一种形式上的复杂。实施上,梅恩的表现手法更为严谨,他在设计案中强调环境中建筑之间的连结关系,并认为地基是有纹理的,环境与地景息息相关。梅恩也是少数在早期就采用电脑来分析基地与建构物体以验证自己理念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在外观上不如盖里那样大胆与自由,却有一种抽象的、图腾式的体量感,材料运用也较为丰富多彩。

汤姆·梅恩现在已经走到了这个行业的前列。他是全球许多设计比赛的积极参与者,赢得了公司在业界的地位。此外,通过演讲、写作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他已成为建筑界的代言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导师和榜样。

出生日期:1944年1月19日(79岁)

国籍:美国

​设计事务所:Morphosis(洛杉矶)

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2.gif
bottom of page